您的位置首页  历史

快来看中国历史网官网(中国历史地图网官网)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8-1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诞生文明的国家之一,有近5000年的历史。从步入文明的门槛之日起,中国先后经历了夏朝、商朝、西周、东周、秦、西汉、东汉、三国、西

快来看中国历史网官网(中国历史地图网官网)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诞生文明的国家之一,有近5000年的历史中国古代史包括以下三个阶段:原始社会阶段(距今约170万年前-约公元前2070年)、奴隶社会阶段(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5年)和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

从步入文明的门槛之日起,中国先后经历了夏朝、商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历史时期,共24个朝代封建社会阶段可分为五个时期:战国、秦、汉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阶段;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阶段;明、清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阶段。

历史王朝简记: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就此完。

一、夏朝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共传14代、17后(夏统治者在位称“后”,去世后称“帝”),建立者为禹,定都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亡国之君为桀。

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朝的统治区域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

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根据史书记载,禹本来传位于益,但益却让位给禹的儿子启,这段历史被看作是中国历史上“家天下”的开始1.政治(1)官制夏朝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在原始部落制度逐渐解体的过程中,父权家长制家庭成为对它的一种摧垮力量,因为世袭制国家的世袭王权和世袭贵族,就是以父权家长制家庭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国家形成之后,各级贵族组织仍然要保持旧的血缘联系,严格区分姓氏。

王室分封各部族,除保持它们所由出生的姓之外,又以封地建立新氏,大夫以邑为氏在各级贵族之间,就依姓氏的区别建立了各自的宗族关系这种宗族关系,虽然沿袭了旧的氏族组织的遗制,但在实际上是以父权家长制为核心,按其班辈高低和族属亲疏等关系来确定各级贵族的等级地位的。

(2)法律夏朝的法制指导思想可概况为奉“天”罪罚奉“天”罪罚的法制观表现为:一方面统治者的统治依据来自于天命;另一方面打着天的旗号实现统治夏王朝稳定之后,为了调整社会关系的需要,逐步形成和不断扩充法律,其基本内容是以制裁违法犯罪行为的刑事法律性质的习惯法为主,制定了《禹刑》,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正规法典。

2.经济(1)农业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夏朝人民探索出农事季节的规律,现代仍旧流行的有时称为夏历的农历可能是在夏代编成的畜牧业有一定发展,还有一些专门从事畜牧业的氏族部落如有扈氏在甘战败后,被贬为牧奴从事畜牧工作。

三代庶民的主食是由各类谷物做成的粥饭将黍、粟、稷、稻煮成稀粥、浓粥食用,社会上层则多食干饭,偶食青菜只有在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时才宰牲,礼肉置于鼎内在地下储藏在多处二里头文化遗址都有发现黍壳、稻壳的遗存(2)手工业

随着夏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部门的分工,烧制陶器,琢磨石器,制作骨器、蚌器,冶铸青铜器和制作木器等各种手工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和分工制造木器、玉器、骨器和蚌器,以及纺织和酿酒等,在夏代都可能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

在烧制陶器方面,当时不仅广泛使用了快轮制造技术,而且在烧造方法上,又多采用陶器出窑前的施水法,使陶器多呈灰黑色、灰色或黑色,且又质地坚硬陶器表面除多施用篮纹、方格纹与绳纹等装饰外,还有精美而细致的指甲纹、羽毛纹、划纹、圆圈纹和镂刻等装饰。

器形品种如炊器、饮器、食器和盛储器等达三十多种特别是有些造型美观,制作精湛,胎质细腻、薄如蛋壳、器表漆黑发亮的磨光黑陶器,只有具备烧陶丰富经验和高超技术的人才能烧制出来,故制陶业大概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

在石器制造方面,以钻孔石铲与石刀为主各种石器磨制精致,几乎没有钻孔损毁或重钻的现象,表明制作石器的技术已相当成熟(3)畜牧业夏代,农业文明到了很高的程度,畜牧业有一定发展有一大批奴隶从事畜牧工作,还有一些专门从事畜牧业的氏族部落,马的饲养得到很大重视。

3.军事夏朝的军队,是为了维护统治而发明的专职征战的工具夏以前,各部落、部落联盟之间的征战由部落内部的青壮年男子负担,夏建立后,中原形成了统一的部落共同体,并出现了国家机构,因此专职战斗的队伍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

禹征三苗,称他所统领的军队为“济济有众”;启征有扈氏,严厉告诫所属的军队要严格听从他的指挥,足见当时已有强大的军队《甘誓》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军法夏朝军队以步兵为主,但车兵已开始出现《甘誓》中“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不正,汝不恭恭”的记载,证实了车兵的存在。

左是车左,执弓主射;右为车右,执戈矛主刺杀;御者居中一辆战车,三个乘员,与后来商朝车兵编制一样夏朝军队使用的武器,主要是木石制造的戈、矛、斧、殳和弓箭,也有少量的青铜兵器夏朝时还没有常备军,只有贵族组成的平时卫队,作为夏王的警卫。

如果发生战争,夏王就临时征集奴隶主组成军队进行战斗

夏朝版图

桀二、商朝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也称殷商,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

商朝疆域,北到辽宁,南到湖北,西到陕西,东到海滨除了包括夏所属长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京津和江苏,陕西的一部分,还可能包括陕西江苏的剩余土地,辽宁,甘肃,湖南,浙江,四川的一部分商的先世商族是兴起于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传说它的始祖契与禹同时。

夏朝方国商国君主商汤率方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以“商”为国号,在亳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盘庚死后,王位由其弟小辛继立。

小辛死后,传弟小乙小乙死后,继立的是自己的儿子武丁在武丁统治的五十几年间,是商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商朝的末代君主帝辛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前期为兄终弟及,后期为典型的父死子继。

商朝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成汤时期的国家权力已经初步确立,奴隶制的社会秩序亦已稳固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1.政治(1)官制

商朝的政治理念是神权观念笼罩下的政治思想,商代统治者“尚鬼”、“尊神”所奉行的最高政治原则,就是依据上帝鬼神的意志治理国家从文献记载可以知道,商代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国家机构,有各种职官、常备的武装(左中右三师),有典章制度、刑法法规等等。

商王朝的职官有中朝任职的内服官和被封于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别内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最高的政务官,是协助商王决策的“相”,又称“阿”、“保”、“尹”王朝高级官吏统称卿士三公,则是因人而设的一种尊贵职称、并不常设。

另外有:掌占卜、祭祀、记载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祷鬼神的祝,掌记载和保管典籍的作册(又称守藏史、内史),武官之长的师长,乐工之长的太师、少师内廷事务官是专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主要是总管的宰和亲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项具体事务,有百工之长的司工,掌粮食收藏的啬,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猎的兽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车的车正,为商王御车的服(又称仆、御),侍卫武官亚,卫士亚旅,掌教育贵族子弟的国老,掌外地籍田的畋老。

外服官主要有方国首领的侯、伯,有为王朝服役的男、有守卫边境的卫商代在实行贡纳制度的同时,还有劳役租“助”,就是要求农人助耕公田(籍田),收获皆为统治者所得,其比例约占农人收获的十分之一殷纣王加征赋税,用以充实鹿台和巨桥。

(2)法律商朝的法制指导思想在夏朝奉“天”罚罪法制观的基础上有进一步发展,更加强调“神”尤其是祖先神的作用在这种天命观的影响下,商人十分迷信鬼神商王自称是上帝的儿子,即“下帝”也称天子因此,执行占卜的神职人员——巫,史等,在商朝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王权神授观下,商朝的法律也都是一“天”与“神”的名义制定的除了《汤刑》外,还有《甘誓》《盘庚》《伊训》等篇章也都是商朝具有效力的法律文件2.经济(1)农牧业商朝的农业和畜牧、养殖业发展都比较快商人从一开始就是一农业为主的部落,商汤曾派亳人帮助葛人种地。

甲骨卜辞中多次见到“其受年”(能获得丰收吗)的问语,反映商朝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在畜牧业在商代出土的除了有六畜的遗骸外,还有象骨,说明当时北方还有训象商朝时,已经开始了人工养殖淡水鱼(2)手工业商朝手工业发展很快,青铜器的冶炼与制造都相当成熟,各种常用的器具和礼器、酒器十分精美。

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重达875公斤,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手工业全部由官府管理,分工细、规模巨、产量大、种类多、工艺水平高,尤以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发展到高峰,成为商代文明的象征而且商朝人已经发明了原始的瓷器,洁白细腻的白陶颇具水平,造型逼真,刻工精细的玉石器表现了商代玉工的高超技艺。

丝织物有平纹的纨,绞纱组织的纱罗,千纹绉纱的縠,已经掌握了提花技术商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牵着牛车和乘船从事长途贩运的商贾到商代后期,都邑里出现了专门从事各种交易的商贩3.军事

商王是最高军事统帅,有时亲自出征王室妇女,如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也曾率军出征高级军事领导职务由贵族大臣和方国首领担任,他们平时治民,战时领兵士卒由贵族和平民充当,平时要练习射、御;并以田猎的形式进行演习。

商朝军队的武器装具,据考古发掘和甲骨文记载,主要有战车、弓、箭、戈、矛、刀、斧、钺、干盾、矢镞、头盔、甲胄等,其中戈、矛、刀、斧、矢镞、头盔等是用青铜铸造的河南安阳侯家庄1004号商王陵墓内有大量武器出土,其中有70捆矛,每捆10个,说明商朝对於武器的存放可能有一定的制度。

商朝版图

商汤

商纣王·帝辛三、周朝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奴隶制国家,分为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和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周王朝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一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0年,亡国之君周赧王姬延。

周成王时营建(或曰迁都、相宅)成周(今河南洛阳),并在此举行祭祀、赏赐臣子的一系列活动其后周穆王又筑宫南郑,其后周懿王又迁都犬丘(今陕西省西安市)公元前771年镐京陷落,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定都成周(今河南洛阳),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

史书又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其中东周以“三家分晋”为节点,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当时周朝天子管辖的诸侯国疆土北方已到达了今辽宁喀左、朝阳一带,西面至今甘肃渭河上游,西北抵汾河流域霍山一带,东面的诸侯国齐鲁到了山东半岛,南至汉水中游,东南抵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势力所及还可能到达了巴蜀一带。

1.政治(1)中央制度按照周制,大国诸侯有时还可以兼任王室的官吏,如周初卫康叔为周司寇,西周末期郑桓公为周司徒,都是其例诸侯在其封国内设置的官制,大略与王室相等,还有军队各自成为一方之主西周时期,周天子尚能号令诸侯,进入东周,周王室权威下降,诸侯多不履行对王室的义务。

王室本身还要依附当时之大国晋、郑与卫,更不用提号令诸侯之事周郑交质与“射桓王肩”,更让周天子之仅存之威严也亦丧失然列国之诸侯在名义上仍为周王之臣属,除楚国之外,多无谮越称王之举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更多是为自己本国利益服务,然亦使周王威略有上升。

五霸之君主多亦在此口号下行事,即表面尊王,实则行扩张兼并之实进入战国之后,国家兼并多已完成,周王朝之诸侯国,仅剩20多个,其中最大者七,号为战国七雄战国之世,除魏惠王、齐威王曾有朝周之举,然亦是作秀,其他诸侯国之国君已再无朝周之举。

(2)封建制度封建制也称分封制,即古汉语“封建”的原始含义;古文献中之“封建”即“分封制”封建制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社会制度,在封建制下,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

周王是共主性质的(共主是氏族社会遗留的领袖模式,禹为最后的氏族共主)诸侯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3)宗法制度宗法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封建王朝。

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4)井田制度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商时有文字记载,西周时盛行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制”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

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5)礼乐制度西周春秋时代所讲究的“礼”,是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

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贯串在各种礼的举行中,依靠各种礼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护到春秋后期,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这些卿大夫在夺取国君权力的同时,不但僭用诸侯之礼,甚至僭用天子之礼2.经济

(1)农牧业西周时期,盛行耦耕,即二人为一组,合力而耕这样,既较省力,动作又快,当是耕作方法的一个进步金属农具的应用和耦耕的推广,使开垦荒地的规模越来越大了当时人们不仅能进行深耕、熟耘,而且也能使用绿肥和制造堆肥。

“荼寥朽止,黍稷茂止”,就是把田间耨锄的荼寥和杂草沤作绿肥,使黍稷等作物生长得更为茂盛用火化、土化等方法制成的堆肥,也是常用的肥料此外,对防治虫害也非常注意由于耕作技术的进步,西周时期的农作物,如稻、粱、粟、麦、菽、稷以及桑、麻、瓜、果之属,品种和产量都有了增加。

东周时期,铁农具较多地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许多荒地被开垦为良田,耕作技术由粗放转向精耕细作,农业产量大增私田增加,井田制崩溃,土地关系向私有化发展诸侯们不得不陆续实行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田税,自耕农的生产积极性高涨。

春秋战国时,由于战争的需要,马的数量增多中原地区的畜牧业则基本上变为农业的附庸,专门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很少(2)商业在“工商食官”的制度下,商业由贵族国家垄断,在较大的都邑中都出现了市场,有管理市场的“质人”。

交易的商品,除了比较珍贵的“宝货”和兵器、牛马、丝帛等各种物资外,还有奴隶民间的贸易活动,也在城邑内外展开,但一般数量较小,大都以物易物,相互交换一些日用必需品春秋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金属铸币在贸易活动中日益显示出其优越性,逐步取代西周时期广泛使用的贝币和各种实用货币,并开始形成几个具有明显特征的货币体系和货币流通区域。

这就是黄河中游周、晋的“布币区”,东方齐国海滨地区的“刀货区”,以及南方楚国的“蚁鼻钱”区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商品生产的需求加大,货币的流通量激增春秋时期的货币流通区域,至战国时期,范围进一步扩大,突破了国家的界限,刀币和布币在许多国家并行。

战国中期以后,在北方以魏、秦为中心,出现一种新的货币体系——圜钱战国末年,齐、燕、秦出现圆形方孔钱,并最终统一了中国的货币3.军事西周的军队,名义上是由周王直接指挥和调遣,重大的征伐,周王常亲自率兵出征。

如果周王不亲自出征,则指派重要的卿士统率中军,作为全军的指挥者周王室保持了庞大的军旅,用于宿卫宗周的有六师,称为“西六师”;在成周镇慑东方诸侯的有八师,称为“成周八师”分封的诸侯国,都有一定的武装力量,大国一般不超过三军,小国也有一军。

诸侯国的军队,周王都能调遣,实际上也属于整个周王朝武装力量的一部分军队的组成,以战车为单位,一辆战车谓之一乘各级军官,由地位与之相应的贵族担任最基层的甲士,则由最低级的贵族和平民充任,奴隶则在军队中服杂役。

春秋时期的战事是由驾战车的贵族所支配,他们根据骑兵的规则交战,对他们来说,威信和“面子”更重于实际所得战国时期的战事由职业的将领所支配,他们为雇佣他们的任何国家拼死作战,争夺领土和资源战车的作用(在不规则的地形中战车总是难以驾驶的)大为降低,而群体步兵的作用则相应地提高了。

在公元前4世纪末,中国人(特别是公元前307年的赵国)从亚洲腹地骑马的游牧民族那里学会了作为步兵的一个重要补充手段的骑射术很可能约在同一时期,中国人发明了弩,在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期中,它一直是一种主要的兵器。

军事技术的其他进展包括与攻防有城墙的城池有关的那些战术改进

西周形势图

春秋战国形势图

周武王·姬发

周赧王·姬延四、秦朝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穆公时,任贤使能,虚心纳谏,灭国十二,开地千里,国力日盛前361年,秦孝公即位,重用商鞅两次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

秦王嬴政先后灭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完成统一大业公元前221年,嬴政称帝,史称“秦始皇”秦朝在中央设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筑长城以拒外敌,凿灵渠以通水系。

秦朝初立便北击匈奴收河套,又派遣屠睢率领50万秦军平定百越,疆域面积迅速扩展,达340万平方公里左右,全盛疆域东起辽东、西抵高原、南据岭南、北达阴山,为西汉巩固汉地奠定基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

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前210年,秦始皇巡游途中驾崩于沙丘其子胡亥登基,为秦二世秦王朝虽在历史上拥有巨大影响,但滥用民力,统一仅十五年。

前209年,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天下响应,刘邦、项羽起兵江淮共抗秦朝前207年,秦朝灭亡1.政治(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兼采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尊号,宣布自己为这个国家的第一个皇帝,后世子孙代代相承,递称秦二世皇帝、秦三世皇帝,乃至万世皇帝。

规定皇帝自称曰“朕”,并制定了一套尊君抑臣的朝仪和文书制度这些都是为了显示皇帝的无上权威,表示秦的统治将万世一系、长治久安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秦朝首都咸阳及其附近关中平原由内史直接管理。

(2)中央制度秦始皇以战国时期秦国官制为基础,把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即三公九卿制,互相没有统属关系,由皇帝掌握最终决断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员,掌政事;太尉掌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贰,掌图籍秘书,监察百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3)郡县制度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皇室任免郡县的主要官吏,这些郡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

中央集权的制度从此确立郡,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其组织机构与中央政府略同,设郡守、郡尉、郡监(监御史)郡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掌全郡政务,直接受中央政府节制;郡尉,辅佐郡守,掌管全郡军事;郡监,掌监察工作。

(4)法律秦始皇采用战国时期法家韩非的建议,以法治国,秦帝国制定的法律十分细密、严苛,是秦始皇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秦法对于秦王朝雷厉风行的推行各种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同时也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

2.经济(1)统一货币秦始皇废止战国时各国形制和轻重大小各不相同的货币,改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二十两)为单位;以秦国旧行的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文曰半两,重如其文(2)统一度量衡秦始皇用商鞅时制定的度量衡标准器,来统一全国的度量衡。

秦始皇还用法律规定了度量衡器误差的允许限度他规定六尺为步,二百四十步为亩不过二百四十步为亩的制度实际上只行于旧秦,可能还有旧赵境内,东方许多地区仍以百步为亩,直到汉武帝时期为止3.军事秦军以灭六国的余威驻守全国,南北边塞是屯兵的重点地区。

秦制以铜虎符发兵,虎符剖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领兵者之手,左右合符,才能调动军队,这是保证兵权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秦军的兵器无论品质或是生产力都比前代有长足的提升,几乎囊括了当时盛行兵器的所有种类秦国军队当时号称步兵百万、战车千乘、骑万匹,所需兵器数量极为庞大,因而武器制造的保障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秦人的做法,就是让武器生产制度化,模具标准化和工艺流程规范化,并用法律加以约束

秦朝版图

秦始皇·嬴政

秦二世·胡亥五、汉朝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二十九帝,享国四百零七年汉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两汉极盛时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葱岭、北达蒙古。

秦末农民起义,项羽、刘邦推翻秦朝,刘邦后被封为汉王楚汉争霸,刘邦战胜项羽并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汉太宗、汉景帝推行休养生息的国策,开创“文景之治”;汉世宗登基后推行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中原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开辟“丝绸之路”,北击匈奴,东并朝鲜,攘夷扩土成就“汉武盛世”;至汉中宗时期国力达到极盛,设立西域都护府,将西域纳入版图,开创“孝宣之治”。

公元8年王莽废汉孺子,定都长安,史称新莽,西汉灭亡公元25年汉室后裔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统一天下后息兵养民,史称“光武中兴”;汉显宗、汉肃宗沿袭轻徭薄赋,天下安平、百姓殷富,开创“明章之治”;汉穆宗即位后励精图治,选贤纳谏,劳谦有终。

军事上迫使匈奴西迁、派班超经营西域、丝绸之路延伸至欧洲公元100年罗马帝国遣使来朝,东汉国力趋于极盛,史称“永元之隆”公元190年,军阀四起,天下大乱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定都洛阳,史称曹魏,汉朝灭亡1.政治

(1)中央制度汉朝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宰丞相具有较大的权利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御史大夫掌监察,辅助丞相掌管政治事务而在汉朝,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必须做御史大夫后才能做丞相。

而在御史大夫之下,还设有御史中丞,掌管宫内事务太尉虽与丞相尊位相等,实际除却军事外,不预闻任何政事九卿则是太常(掌祭祀鬼神)、光禄勋(掌门房)、卫尉(掌卫兵)、太仆(掌车马)、廷尉(掌法律)、大鸿胪(掌礼宾)、宗正(掌皇家族谱)、大司农(掌全国经济)、少府(掌皇室财政)。

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皇权,皇权开始大幅膨胀,尚书令的地位大幅抬升汉武帝将身边重臣如严安、主父偃、朱买臣等为郎加以侍中,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又称内朝),原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2)选官制度

汉朝的选举制度是察举制,以地方推荐为主,考试为辅,考试与推荐相辅而行推荐过后是还要经过考试复核;复核合格后才能量才录用无论是特举贤良方正,还是岁举孝廉、茂才(西汉时称秀才,东汉避汉光武帝名讳改为茂才),均须经过中央覆试。

汉武帝时期设置太学,是中国古代第一所公办学校,专门培养才学之士2.经济(1)农业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西汉早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虽然恢复了农业生产,但经济势力仍然略显不足,而商人地位低下。

文景时期,在晁错的建议下,改行贵粟政策,国家存粮进一步大涨,经济实力也因而爆棚,商人的地位也有一定幅度的提高汉元帝时期,土地集中日益严重,自耕农大量破产,沦为佃农豪强庄园势力日益强大东汉后期,这一现象更甚,地主庄园势力的膨胀,亦间接导致了三国局面的形成。

汉朝时期,铁农具的牛耕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最重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杠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法、区田法相继诞生国家注重兴修水利,尤以关中地区为最东汉时期,出现了翻车和渴乌等水利工具,增加了农业生产效率(2)手工业

西汉早期,冶铁业分国营(中央政府)、官营(地方经营)和民营三种类型汉武大帝于元狩三年收冶铁为国营,对国家财政较有利,但民间却鲜有私人冶铁业了,之后一直没有改变此政策到了东汉,冶铁业由社会自营,加上水排的发明,冶铁业更加发达。

汉朝的纺织业亦有国营与民营之分到东汉时期,蚕桑养殖在长江和岭南等地开始推广(3)商业西汉早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汉文帝时期,在贵粟政策下,商人竞买爵位,扩大贸易领域,促进了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地位才得以提高。

西汉时期,全国已有数个商业中心,如长安、洛阳、邯郸、成都等丝绸之路是当时世界最重要的商路伴随著商业的发展,一些经商哲学纷纷出现到东汉时期,中原地区商道线路发达,各地货物往来更加频繁3.军事汉朝早期实行征兵制度,男子二十三岁起至五十六岁之间,服役两年。

一年保卫京师,名为正卒;另一年戍守边郡,叫做戍卒正卒分为两支,一支为南军,守卫宫城,另一支为北军,保卫首都其他地区

西汉版图

东汉版图

汉高祖·刘邦

光武帝·刘秀

王莽

汉献帝·刘协六、三国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孙吴三个主要政权220年,汉朝丞相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时代的正式结束。

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孙吴190年,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崩溃,军阀四起,天下大乱到208年的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266年2月8日,曹魏权臣司马炎迫使魏元帝禅让帝位,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三国时代结束,晋朝时代开始。

280年,晋灭孙吴,统一全国至此,三家归晋1.政治(1)曹魏随着曹操对北方的统一和屯田制、租调制的施行,北方社会趋于稳定,生产力逐渐恢复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称魏王,建都于邺220年正月,曹操死;十月,曹丕称帝,国号魏,都洛阳,建元黄初。

曹魏建立后不久,大权旁落曹芳在位时发生了辅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马懿的权力之争曹爽重用名士三狗及李胜、毕轨等人,排斥司马懿司马氏是东汉以来的世家大族,司马懿本人又富于谋略,屡建军功238年,他率军平定公孙渊,使辽东归入魏版图。

249年,又乘曹爽奉曹芳出洛阳城谒高平陵的机会发动政变,处死曹爽及其党羽,独揽朝政,史称高平陵事变后来,司马懿及子司马师、司马昭陆续镇压了起自淮南的军事叛乱和其他朝臣的反抗,巩固了司马氏的统治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一批玄学名士对司马氏持消极反抗态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马氏以非毁名教和欲助毌丘俭为乱之罪名杀害,他们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晋初都陆续归服于司马氏。

当反抗力量都被消灭以后,司马氏趁时立功,于263年出兵灭蜀汉两年后,司马炎以接受禅让为名,代魏为晋

魏武帝·曹操(2)蜀汉188年,汉宗室刘焉出任益州牧后刘焉死,子刘璋继任刘焉、刘璋相继镇压了当地豪强的反抗207年,刘备邀诸葛亮为辅佐,提出“隆中对”战略思想211年刘璋邀请刘备入蜀,使击保据汉中的张鲁。

214年,刘备占据益州;219年进驻汉中,自称汉中王次年,留守荆州的关羽被孙权军袭杀221年,刘备在成都登基为大汉皇帝,国号汉,建元章武汉置益州,自秦岭至于南中刘备为争夺已失的荆州三郡,于次年东征孙权,在夷陵被东吴陆逊击败退入蜀,病死白帝,刘禅继位。

诸葛亮辅刘禅,处境困难:西南夷接连叛乱;益州郡豪强雍闿执太守,求附于吴;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太守高定都响应雍闿,南中地区动乱扩大225年,诸葛亮南征,此时孟获已代雍闿据郡当年秋天,诸葛亮败孟获,南中平定诸葛亮把夷人渠帅移置成都为官,把南中青羌编为军队。

228年,诸葛亮开始北伐曹魏以后三年,诸葛亮又屡次北伐,都由于军粮不济,没有成果234年第五次北伐病死于五丈原,汉军撤回,北伐停顿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等人相继为相,因循守成而已258年以后,宦官黄皓等人擅权,政治腐败。

姜维北伐,因受到朝廷和宦官掣肘,致使劳而无功263年,魏攻灭蜀汉,刘禅投降,姜维假投降欲复兴汉室,然而失败被杀,死于剑阁刘禅被封为安乐公,蜀汉亡蜀汉历二帝,共四十三年

汉昭烈帝·刘备(3)孙吴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孙武后人,孙策、孙权之父少年时,因杀贼有功,被荐为校尉黄巾起义时,孙坚率一千五百余人随朱儁到中原镇压黄巾,后转战于凉州和荆州江南诸郡董卓之乱时,孙坚参加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在洛阳意外得到玉玺。

在奉命进攻荆州刺史刘表之时,在岘山被刘表部下黄祖射杀孙策字伯符,孙坚死后,孙策统领部众,约于194年向袁术献玉玺后借三千兵马离开袁术,开始向江东发展,得周瑜等人相助,逐刘繇,降王朗,杀许贡196年献帝迁许都以后,孙策拒袁术而联曹操,受封为吴侯。

199年,孙策击破庐江太守刘勋,吞并其部,并取得豫章郡地200年孙策出游打猎,被许贡门客刺杀孙权字仲谋,孙策死,孙权统众霸江东208年孙权由吴徙治京城,筹划赤壁之战,势力达于荆州;210年吞并交趾士夑,取得东南半壁。

211年孙权徙治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219年孙权破关羽,占有荆州六郡夷陵之战胜利,限制了蜀汉出峡发展229年,孙权称帝,迁都建业,国号吴,有扬、荆、交三州东南州郡山区的山越人,阻险割据,甚至北联曹魏,反对孙权势力向南方内地扩张。

孙权与山越进行过多次战争,屡获胜利,234年诸葛恪率军进攻丹阳山越,经三年围困,山越十万人出山投降,其中四万丁壮补兵,余下的成为编户孙权统治的几十年中,山越人大体与汉人趋于融合赤壁之战后,曹操军屡攻合肥地区,双方互有胜负。

东吴诸将以私兵随孙氏征战,孙吴屡以国家佃客赐给功臣,功臣往往拥有多至于数县的俸邑,因而逐渐形成武将世袭领兵的制度同时,江南也出现了像吴郡的顾、陆、朱、张那样的占有大量土地和童仆,而且各有门风,世居高位的大族。

他们和世袭领兵的武将同是东吴政权的主要支柱孙权死后吴日趋衰弱,而魏在司马氏消灭淮南地区三次军事叛乱后日趋强大司马氏以先灭汉后取吴作为国策,而在灭汉、代魏后又忙于新朝定制,吴政权暂得延续269年,羊祜命王濬在益州筹建水师,并预定攻吴的军事方略。

279冬,西晋灭吴之战开始,280三月攻下石头城,孙皓降晋,吴亡

吴大帝·孙权2.经济(1)曹魏曹魏、蜀汉、孙吴三国当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垦荒的面积最广,这正是当时三国中以曹魏实力最强的原因曹魏推行屯田制,组织流民耕种官田这使得恢复社会秩序,增强曹魏实力曹魏重视农业的另一实证是其大兴水利,其工程的规模和数量在三国中首屈一指。

如233年关中一带辟建渠道,兴修水库,一举改造了三千多顷盐碱地,所获使国库大为充实再如曹魏在河南的水利工程,其成果使粮食产量倍增,但三国食货志也指出这些水利工程许多缺乏规划,仅能收短期效果曹魏建置大型官营手工业作坊,发展手工业生产。

邺(今河北邯郸临漳县)、洛阳等贸易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和海外有贸易往来此外造船业、陶瓷业、丝织业、制盐业等等也都十分发达值得注意的是曹魏一直无法摆脱实物交易的经济模式,少数几次的货币改革尝试都以失败收场,这可能与其国土内缺乏大规模的铜矿矿山作为基础有关。

(2)蜀汉蜀汉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东汉末年遭受的战乱也较中原为轻214年,刘备入蜀后,巴蜀地区财政混乱,刘巴提出铸直百钱,平衡物价,解决问题当中五铢钱与直百钱并用,为犍为郡所铸,从中知道蜀铸钱不只在一地,而蜀钱终三国一代也一直是蜀国重要的输出品,甚至连魏国都大量流入跟通行。

诸葛亮又派人整修和护理都江堰,保障农业灌溉蜀汉的手工业以盐、铁和织锦业等最为发达左思《蜀都赋》中提到“技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所以蜀锦能远销吴、魏二国,诸葛亮亦认为蜀锦为支持国家的重要物资而南中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等贡品,令蜀汉军费有所供给,国家富裕。

至蜀汉亡时,官府仍有金、银各二千斤首都成都也是当时的商业都市之一(3)孙吴孙吴所处的江南,社会经济起步较晚,在三国时还是人口稀薄之地然而由于这里战乱较少,使得北方人民大量迁居,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孙权登位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制,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纺织业方面,江南以产麻布出名,豫章郡(治所在江西省南昌市)的鸡鸣布名传千里三吴出产“八蚕之绵”,诸暨、永安一带所产丝的质量很高冶铸业以武昌(湖北省鄂州市)为最发达,孙权曾在开采铜矿,打造兵器由于地处江南及海边,吴国在造船和盐业都相当发达,在海盐(今浙江嘉兴海盐)、沙中(今江苏苏州常熟)设官员,来管理这两地的盐业生产。

孙吴在建安郡(治所在今福建省福州市)设典船校尉,海船南抵南海、北达辽东海上贸易亦有所兴起,孙吴的商业都市以建业(江苏省南京市)、吴郡(江苏省苏州市)、番禺(广东省广州市附近)为主,其中番禺以国外贸易为主。

3.军事(1)曹魏建安以前,曹操集团只是割据的群雄之一曹操迎献帝都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尤其是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取得冀、并、青诸州以后,他的统治区才渐具国家的规模这时局面大了,再不能像过去一样,带领一支军队到处征战,因之便产生了留屯的办法。

平定一个地方,留部分军队驻防,并由一人任统帅统摄辖区内诸军这种留屯制,实即魏晋以下盛行的军事上分区的都督诸军制的滥觞这种情形,发生于曹操打败袁绍占有冀、并诸州之后,到赤壁战后,三国鼎峙的局面形成,便渐渐固定为一种制度,而且发展为后来的都督制。

国家的军队既在事实上分了内外,内外的名称自然也跟着形成,留屯在外的将军及都督所领的兵,就称为外军;中央直辖的军队,就称为中军曹魏的都督诸州军事,是代表中央分驻各地的军事长官,所领是不同于州郡兵的中央军队。

除中军与外军,曹魏还有作为地方兵的州郡兵东汉光武帝罢兵募士,郡国兵力十分薄弱到东汉末年,一些州郡守割据称雄,兵力转强,多数州郡的军队则逐一消灭或兼并曹操统一北方,大大小小的割据武装或被消灭,或被收编,北方各州郡往往只有留屯的中央军,而没有地方武装了。

后来有人上疏魏明帝,要求解除缘边州郡刺史、太守的领兵权,另外派遣大将去镇守,以免刺史、太守领了兵则“专心军功,不勤民事”,而不能“独修务本之业”(2)蜀汉蜀汉兵制大致和曹魏相同,但又有其特点中军与曹魏一样同时又是宿卫部队;前、后、左、右四军略等于曹魏的外军。

蜀汉中央军置军师将军一至二人,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五军的组织系统不完全一样,中军有护军、监军、军师、都护、领军、典军各一人;前、后军有护军、监军、军师、领军、典军各一人;左、右军有护军、监军、都护各一人蜀汉的基层军队,有许多不同的称号。

无前、无当,二者可能同为一支精勇的队伍飞军,以羌族的一支——青羌为主,分为五部虎步,精勇的步兵队伍虎骑,精勇的骑兵队伍,此外还有散骑、武骑等骑兵队白毦,由以白羽毛为饰的少数民族组成賨叟,由賨人(湘、川一带的少数民族)组成。

此外还有夷兵,由荆州一带少数民族组成从这些称号可以看出,蜀汉政权不仅让蜀中汉人当兵,而且大量以外族为兵,组成外族军队从东州兵的情况还可看出,蜀汉还把外来流民组建成军队(3)孙吴孙吴兵制比较杂乱,大体也与魏无异。

孙吴立国江南,北有长江天险,东南有东海、南海,内地多湖泊水泽,多水域的自然条件,尤其是丰富的物产和发达的经济,决定其水军强于魏、蜀,以致数次以舟师挫败来进攻的曹魏大军孙吴的中央军与曹魏、蜀汉相同,有前、后、左、右、中五军,军中将领亦有护军、领军、典军、军司马等。

一旦进行战争置大都督总领五军,各军置部督等

三国形势图七、晋朝晋朝(265年-4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两晋共传十五帝,享国一百五十五年西晋承袭曹魏领土,统一后领有孙吴疆域。

疆域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海;南至交州(今越南北部);西至甘肃、云南,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东晋政区随其疆域的变化而有增减由于外族入侵与晋军北伐,北疆时常变动;四川先后出现成汉、谯蜀等国;东南疆域大致固定。

266年司马炎篡曹魏,建立政权,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城,史称西晋,司马炎即西晋世祖280年,西晋灭孙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国势渐衰313年,西晋愍帝迁都长安城,316年,西晋被匈奴人灭亡317年,西晋皇室南渡江南,司马睿在建邺城(今江苏省南京市)延续晋朝,史称东晋。

东晋曾多次北伐中原汉地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东晋以少胜多,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北方南迁的汉人将大量生产力与先进技术带入江南,进一步开发了江南地区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

1.政治(1)中央制度两晋的政治体制为世族政治,世族的形成源自汉魏,主要由地方豪强、经学世家或累世为官者组成220年曹魏实施九品中正制作为拔选人才的制度,以取代因战乱而崩溃的察举制度魏晋时担任审查的中正一般为二品,但二品官几乎都为世族,使得世族获得拔选人才的权力。

由于拔选往往重视家世而忽略才德,最后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维护门阀统治的主要工具,也构成其一部份东晋时,世族政治达到巅峰,以侨姓世族为主随晋室南迁的北方世族为“侨姓”,南方世族则为“吴姓”。

东晋朝廷对吴姓世族采取排斥态度,吴姓世族也不愿与其积极合作,久之双方隔阂加深但随着江南的开发,寒族及吴姓世族也逐渐抬头(2)行政架构行政架构方面,朝廷的决策机关与行政机关也逐渐分立尚书省、中书省及门下省依序独立出来,由汉代的三公九卿制走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西晋承袭曹魏,中书监职权甚重,名实方面俱称为宰相由于地处枢近,虽然官位在尚书令之下随着权力在其之上同时门下也自中书分到部分权力,共同掌管决策,尚书则掌管行政尚书的内部架构发展较为充分,在西晋即有省、曹、郎曹三级机构,“八座”之官。

中书及门下直到东晋方扩张机构,中书省分局曹以协理奏章,门下至晋哀帝时建立门下省后来皇帝为了提防权力渐盛的中书省,以门下省参与政治以牵制之(3)法律律令方面,由于《魏律》内容繁杂,早在司马昭执政时即命贾充、羊祜、杜预、裴楷等人参考《汉律》及《魏律》来修编新法律。

267年完成新律,次年颁行全国,此即《晋律》,因于泰始年间颁行,又称《泰始律》,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唯一实行全中国的法典2.经济(1)农业农业农业方面,由于兵事将休,西晋废除屯田制,将民屯田给予农民,实施占田制及荫客制,并以课田法课税。

占田制及荫客制使世族占田有法可依,平民也拥有一定大小的土地,但世族大量并购土地的问题并未解决虽然课田法使地租比曹魏时重一倍,但由于农民由赋税更重的屯田农民构成,所以负担比屯田制稍微减轻由于被荫庇的农民只需向荫庇者交租即可,国家税收得由其他编民齐户承担,这使更多的农民转荫至大地主名下。

最后政府税收短缺,世族获得经济特权东晋时期庄园经济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比北方更大早在孙吴时期,江南经济日益开发当时吴姓世族即拥有众多的庄园晋室南迁后,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改善南方地广人稀的问题侨姓世族大量开发无主地,建立方圆数十里至数百里的庄园,有效将劳动力组织起来。

由于世族垄断土地,占夺田园山泽,使得贫富差距极大当时庄园除了有部曲、佃客外,还有门生及奴隶中原人士带来北方精耕细作的技术,推广牛耕加快耕田速度南方的水田普遍开发,农作物品种增加、生产量提高,长久下来使中国的经济中心南移。

(2)手工业手工业主要由官府专营,设置少府及作部冶炼业得到了发展,灌钢技术的发明,把生铁和熟铁混杂在一起,工艺简便,生产效率更高,钢铁的品质也更好在热处理技术中发明了油淬,使铸铁可锻化,最后锻件成为主导地位。

纺织业用麻织成的布,马钧改良纺织机,品种及品质皆提升当时制纸业除麻纸外也利用藤做出“藤角纸”纸张已经可作出雪白纸及五色花笺,到南朝完全替代竹简和绢锦制瓷业在制成技术也有长足的进步,并广泛在南方地区扩散制茶业方面,由于晋代士人习惯热处理提倡以茶代酒,使需求提高,种植区域进展到东南沿海。

造船业归官府管理,当时大船载重达万斛以上由于江南水路繁多,所以十分兴盛(3)商业商业方面,晋室南渡后,中原财富大多转移至江南地区,商业仍然兴盛,最大商业中心为建康、次为江陵由于战乱与铜量不足,铸钱不足,币值处于混乱状态。

贸易也有发展,南北互市和海外贸易主要由官府掌握,私人经营商业的很多,交易的大宗物品是粮食、布帛、鱼、盐等生活用品和一些奢侈品广州海上贸易发达,进口明珠、翡翠、犀象、香料,出口以丝绸为大宗3.军事西晋的军事制度沿袭曹魏,采用世兵制。

晋武帝颁布去州郡兵及封国制,并任众王都督诸州军事东晋兵制袭用世兵制,并以募兵制补充兵力由于中央衰落,军力外重内轻,地方方镇较不受朝廷管辖谢安为了巩固中央,建立北府军西晋军队分为中军、外军和州郡兵,中外军全部兵员都来自军户。

中军直属中央,编为军、营,主要保卫京师,有事出征,兵力不下10万人驻防城内宫殿宿卫、宫门及京城宿卫为宿卫军驻防京郊,有事出征为牙门军中军统帅为中军将军,后改为北军中侯或中领军外军为中央直辖的各州都督所统率的军队,都督一般由征、镇、安、平等将军或大将军担任。

州郡兵是地方军备,西晋灭孙吴后,为避免东汉末期诸州割据再度发生,裁撤州郡兵并改置武吏,大郡100人、小郡50人,用以维持治安,但是实际上取消的州郡兵甚少

西晋版图

东晋形势图

晋武帝·司马炎

晋元帝·司马睿八、南北朝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南朝(420年—589年)有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386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北两方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势,故称为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1.政治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世族、齐民编户、依附人及奴隶。

世族拥有大量不需付税的依附人从事生产与作战,影响朝廷的税收虽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拥护,不过也扶持寒门以平衡政治势力南朝世族因为长期安逸而逐渐衰退,在侯景之乱後彻底崩溃北朝胡族缺乏政治的经验,所以重用汉人世族,引起双方的文化采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最盛。

混合的过程产生激烈的思想冲突、政治斗争或种族冲突,例如六镇民变、宇文泰的鲜卑化政策北周建立关中本位政策,融合鲜卑及汉文化以消除胡汉隔阂在隋朝统一天下后,合并关东与江南人而形成新汉族,开创出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文化。

2.经济(1)农业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农业普遍有所发展比较突出的地区,是长江中、下游的荆、扬二州扬州是东晋、南朝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三吴(吴郡、吴兴、会稽)是东晋政府最重要的基地,经济发展尤为突出东晋在吴兴乌程(浙江湖州)筑荻塘,溉田千顷。

宋在乌程修吴兴塘,溉田二千余顷;又在会稽一带开垦湖田,“皆成良业”东晋、南朝政府的各种支出,主要依靠三吴洞庭湖周围的荆、湘地区发展也很快梁罢义阳(河南信阳)镇兵以后,“江湖诸州并得休息,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仓廪充实”。

与浙江相邻的闽中、鄱阳湖周围地区,也有较快的发展此外,淮南地区,土地肥沃,流民集中寿春附近有芍陂灌溉农田,地方千里,“良畴万顷”,是重要粮食产地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岭南种双季稻元嘉以前,淮南是经济发达的地区。

元嘉末,由于宋魏战争,淮南遭到破坏经过齐、梁二代的经营,江淮间一些地区的生产也迅速恢复、发展益州则号称“沃野天府”,物产丰富广州也是富庶的经济地区(2)手工业东晋南朝时期,纺织业比较发达,养蚕技术已经相当可观。

丝、绵、绢、布等是南朝调税的主要项目,因此纺织是民间普遍的副业,其中荆、扬二州的纺织业尤为发达锦业在益州也早负盛名刘裕灭后秦,把关中的织锦户迁到江南南朝后期,织锦业也发达起来富豪人家穿绣裙,着锦履,以彩帛作杂花,绫作服饰,锦作屏障。

南朝时,政府都设有专官管理矿冶建康尚方有东、西二冶,州、郡有矿冶的设冶令,另外还有不少私家冶铺作坊在冶铸技术上,用水排鼓风冶铸已在南朝应用炼钢技术也有很大进步(3)商业士族豪强兼并土地,官府赋税徭役繁重,许多中小地主和农民被迫从事商贩活动。

官府征收租调要农民折钱交纳,农民被迫出卖自己仅有的农副产品因此,南朝出现商业畸形发展的现象当时南方的重要城市有建康、江陵、成都、番禺(广州)等地建康是东晋南朝的政治中心,也是长江下游的经济中心会稽、吴郡、余杭等地也是“商贾并凑”。

番禺是海外贸易中心,南洋各国以及天竺、狮子国(斯里兰卡)、波斯(伊朗)等国的商船,“每岁数至”或“岁十余至”江陵“当雍、岷、交、梁之会”,商业也较发达成都不仅商业繁盛,而且也是高级丝织品的重要产地市场上既有奢侈品,也有普通的生产、生活用品。

商贾小者坐贩于列肆,大者转运于四方商税是南朝收入的大宗东晋、南朝都注意货币铸造,但币制混乱,数量不足3.军事在南北朝时期,朝代常因为军权流入权臣手中而更替南朝的军事制度大至延续东晋募兵制;北朝在军事制度方面,在北魏初期采行兵民合一的部族兵制,统一华北后逐渐成为世兵制。

北朝后期出现府兵制,成为隋唐兵制的基础南朝兵种以步兵和水军为主,骑兵较少兵源原本来自世兵制,但是因为战争的消耗、士兵的逃亡和被私家分割,部分兵户变为民户,兵源趋于枯竭,于是改以募兵制为主南朝军队区分为中军(亦称台军)及外军。

中军直属中央,平时驻守京城,有事出征在南朝宋时,宋武帝刘裕加强皇宫兵力,以图扭转东晋以来外强内弱的局面然而,由于宗室自相残杀而失败,历朝屡次有篡位之事发生外军则归各地都督管制,都督多兼刺史,而且常与中央抗衡。

北朝方面,北魏军队在初期以鲜卑骑兵为主力,其补给是由各部自行掠取在统一华北过程中,汉族逐渐加入军队当攻城战增加后变为步、骑兵混合,之后步兵成为主力兵种北魏统一北方后,军队分为中军、镇戍兵和州郡兵中军在平时守卫京城,有事则成为对外作战的主力。

镇戍兵是为保卫边防而设置的,镇相当于州、戍相当于郡,初时仅设于北部边境,后来扩展到南部边境州郡兵,是维持诸州治安的军队,有时也充作镇戍兵或是随军出征北魏后期也逐渐形成固定的兵户

南北朝形势图

南北朝发展示意表九、隋朝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统一朝代,享国三十八年隋朝灭陈后,疆域东起辽河、北抵大漠、西至敦煌、南据交趾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丞相杨坚,北周覆亡。

隋高祖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高祖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的繁荣局面公元604年,隋世祖杨广登基营建东都(今河南省洛阳市),又修建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创了万国来朝的“大业盛世”。

然而内外举措过度消耗国力,引发隋朝末民变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在外发动兵变杀死隋世祖;李渊逼杨侑禅让,国号“唐朝”619年王世充逼杨侗禅位,国号“郑”,隋朝彻底灭亡1.政治(1)中央制度隋高祖即位后,废除北周附会《周礼》六官所建立的官制,代之以新的职官制度,强化中央集权和恢复汉族王朝官制的传统。

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制是隋朝中央官制的核心,三师、三公虽然地位崇高位居一品但实际上只是荣誉隋朝尚书省的地位很高,《隋书·百官志》说“尚书省,事无不总”,反映了它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的地位与权力隋世祖围绕封爵勋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势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来实施的“关中本位政策”,通过限制、削弱关陇集团的势力和影响,以整饬吏政,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尽成熟及过急的推进,未能与建立民生顺遂、团结安定的政治局面相结合起来,最终爆发严重的统治危机(2)选官制度开皇七年(587年),隋高祖正式设立分科考试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选官不问门第。

科举制度初期设诸州岁贡,规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与明经科的考试大业二年(606年),隋世祖增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当时秀才试方略、进士试时务策、明经试经术,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分科选才制度。

当时以明经最为高级,进士试居次当时选士制度只称为秀才科,与唐之科举仍有一段距离秀才科可谓科举的开端,亦为不完善的考试制度,对实际取士作用不大,但已改变了门第垄断官职的局面科举制度顺应了历代庶族地主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的要求,缓和了他们和朝廷的矛盾,使他们忠心拥戴中央,有利于选拔人才,增强政治效率,对中央集权的巩固起了积极的作用。

(3)法律隋高祖即位后,于开皇元年(581年)命高颎等人参考北齐、北周等旧律,制定法律开皇三年(583年),又让苏威等人加以修订,完成了《开皇律》《开皇律》以北齐《河清律》为底本、参考北周和南朝梁的律典,简化律文,博取南北法律优点而成。

史称“刑网简要,疏而不失”,规定对十恶者要严惩不贷《开皇律》废除了鞭刑、枭首、裂刑等酷刑,是唐代及其以后各代法典的基础2.经济(1)农业隋朝推行均田制,整顿户籍实行了“大索貌阅”,要求官吏经常检查人口,根据相貌来检查户口,使编户大增。

编制“定簿”,以此为依据来收取赋税(2)手工业隋朝是中国瓷器生产技术的重要发展阶段沼帔白瓷,胎质坚硬,色泽晶莹,造型生动美观,这是中国较早出现的白瓷隋代青釉瓷器的生产则更广泛,在河北、河南、陕西、安徽以及江南各地皆有青瓷出土,并发现了多处隋代窑址,江南为手工业发达地区。

隋朝瓷器的发展也带动了当时经济的发展(3)商业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国际上的大都会长安有都会、利人两市;洛阳有丰都、大同和通远三市通远市临通济渠,周围六里,二十门分路入市,商旅云集,停泊在渠内的舟船,数以万计。

丰都市周围八里,通十二门,其中有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重楼延阁相互临映,招致商旅,珍奇山积”,像这样规模宏大、商业繁华的都市,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罕见的3.军事军事制度方面,隋朝分置诸卫,统率军府宿卫的制度源自西魏北周时的十二大将军制,设置司卫、司武官,统率府兵宿卫宫禁;又有武侯府统率府兵巡警京城,各置上大夫。

隋初沿北周之制,隋文帝设置中央管理机关为十二卫,此即十六卫的前身十二卫负责戍卫与征战,戍卫分为内卫与外卫有战事时,皇帝诏命行军元帅或行军总管为战时指挥官,组成作战组织隋高祖对府兵制也有所改革,将北周官职品级制度和文臣武将都纳入同一个等级系统内。

590年颁布关于将军户编入民户的命令,军人除了自己本身军籍,还可以同家属列入当地户籍,按均田制授田,免除租庸调,并按规定轮番到京城宿卫,或执行其它任务这个命令减轻中央朝廷经济负担,并且使军人能够和家属同住,也扩大朝廷兵源,堪称兵农合一。

隋高祖将全国各地区划划分为若干军事区域,设总管负责该地区军事,平时备边防患,战时奉命出征总管下设总管府,分上中下三等隋朝以长安为中心分为东西南北四大军区,驻守天下诸州以抵御外患,并且以北部边疆地区为重点,镇守要害。

隋朝版图

隋高祖·杨坚

隋炀帝·杨广十、唐朝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又名唐、李唐、大唐,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隋朝末天下群雄并起,唐国公李渊趁势在晋阳起兵,于618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唐太宗登基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武周,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唐朝国号唐玄宗登基后缔造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

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历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及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的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藩镇将领朱温篡唐,唐朝灭亡唐朝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

在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唐太宗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唐朝又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并允许日本、南诏、新罗、渤海国等藩属国学习自身的文化与制度,出现万国来朝局面唐朝接纳各国交流学习,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诗、书、画、乐等方面涌现出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音乐家李龟年等。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1.政治(1)中央制度唐朝沿用隋朝官职制订三省六部制,主要机构有三省、六部、一台、五监、九寺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2)法律唐朝法律分为律、令、格、式四种律是刑法典;令是指国家对各项制度所做出具体规定(如《户令》);格是对律令式做出补充修改与对禁令的汇编;式则是各项行政法规(如《水部式》)《唐律》是唐朝根据隋朝《开皇律》,参照《武德律》、《贞观律》、《永徽律》等三律修编而来。

自唐高祖时代开始制订,在唐太宗时才宣告完成至唐高宗永徽年间又对唐律进行了全面注释,写成《律疏》,与《唐律》合称为《唐律疏议》唐玄宗时始修《唐六典》,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会典唐朝法律将谋反、谋叛等反对朝廷的行为定作不得赦免或赎免的“十恶”大罪,对朝廷的延续起到了保障作用。

又有一系列相关土地私有权的条例,维护了经济基础贵族、富人、官僚受到了一定的不平等的法律保护,在与庶民触犯同样的法律下可减刑或免刑2.经济(1)农业唐朝农业生产工具与技术较前代有新的进步,出现了曲辕犁新的灌溉工具水车和筒车。

唐初,有记载的重要水利工程就高达一百六十多项,著名的如玉梁渠、绛岩湖、镜湖等唐朝后期,由于人口南迁,加上土地开垦及大修水利,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2)工商业唐朝手工业分官营和私营两种工部是主管官营手工业的重要部门之一,直接管理的机构有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

少府监主管精致手工艺品;将作监主管土木工程的兴建;军器监负责兵器的建造监下设署、署下设作坊还有铸钱监和冶监等官制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一般不对外销售,只供皇室和衙门消费工人则分为工匠、刑徒、官奴婢、官户、杂户等。

私营手工业较官营手工业不发达唐朝前期主要手工业有纺织业、陶瓷业和矿冶业唐后期,南方手工业大幅进步,特别是丝织业、造船业、造纸业和制茶业唐朝手工业较前代有很大的进步,商业也比前朝发达手工业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有益的作用,商业的发达刺激着手工业进步,也加强着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3.军事军力强大是唐代的一个鲜明的军事特点唐朝统一了隋朝末年军阀割据的中国,唐太宗、唐高宗在位时攻灭东西突厥、薛延陀、高昌、高句丽、百济等国,收其地为州县,并在白村江战役打败日本援军,又征调靺鞨、铁勒、室韦、契丹等民族为李唐征战。

当时唐朝在亚洲军事制度、经济和科技的优势都是这些战绩的基础唐玄宗时唐朝的势力与来自阿拉伯、新兴和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的黑衣大食的势力在包含昭武九姓、大小勃律、吐火罗在内的中亚诸国相遇,结果后来唐朝因安史之乱在军事上全面收缩,中国的势力从此退出中亚。

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破坏导致府兵制改为征兵制和募兵制安史之乱中,临时代府兵制而起的扩骑并不能抵御与节度使的兵力唐朝在军事上失势: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回纥、吐蕃、南诏犯边但在晚唐会昌二年唐军击破回鹘那颉啜部,全收七千帐,杀戮收擒老小近九万人。

唐朝版图

唐高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

武则天十一、五代十国五代十国(907年—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五代史记》,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的合称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后梁太祖朱温在中原地区建立后梁,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五代十国开始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杨吴、桀燕等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杨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马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平海军、吴越、北汉等地方割据政权,形成了与契丹(辽)对峙的局面1.政治五代十国的政治制度大体沿用唐朝制度,但是各朝变化很多,官职时常废置不常,其制度比较混乱。

朝廷设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财政的三司与主管军事的枢密院由于五代十国战乱不断,枢密院的权力往往比三省来得大,所以时常以宰相兼领枢密使十国诸国中虽然有臣服于五代各朝,在制度上仍然是独立的国家,政治架构等同五代。

由于五代十国大多是从节度使起家,对支持他们的幕僚往往担任新朝廷的职位,而前朝遗老则给予三师、三公或台省官等虚职而将士有功时,为了笼络他们,也以官爵名号为赏赐这些状况成为后来宋朝冗官繁多的源头2.经济五代十国期间,由于南方十国国家林立,摆脱北方经济负担,而且君王重视生产发展,发展出若干个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域。

蜀地是农业、工商业发达地区,仓库饱满江南两淮重农桑、茶叶、水利与商业贸易,其中吴越、闽国与南汉的贸易最为兴盛湖广要靠卖茶和通商,运茶到黄河一带,交换衣料和战马以获利这些区域彼此互通有无,并与华北、外国通商贸易,商业十分兴盛。

所以,南方至此已完全代替北方成为全中国地区的经济中心由于北方内乱、外族入侵与天灾不断,南方十国在人口、经济、文化与科技方面皆胜于北方五代这也是华南经济再度胜过华北的时刻,此后这一局面再也没有逆转十国为了扩展经济,重视兴修水利与经济作物,发展贸易业、茶叶、纺织,钱塘江石塘也是在这个时期兴建的。

由于关中经济崩溃,五代大多定都于隋唐大运河的枢纽开封,都城的因素与燕云十六州的沦陷影响了宋朝的军事与经济3.军事唐亡前夕,朱温诛戮宦官,解散了宦官所领的神策军以后,朱温以宣武军节度使称帝,即以宣武镇兵为禁军,设置在京马步军都指挥使。

后唐改为侍卫亲军,置马步军都指挥使,是为侍卫司后周又增置殿前司,也有马步军都指挥使后来又置殿前都点检,位在都指挥使之上,而侍卫司分置马军和步军两指挥使,不置都指挥使由于战争频繁,兵役负担沉重当时为了防止士兵逃亡,特在士兵脸上刺字记其军号,以便各地关津识认、追捕逃兵。

另外,各地都征派男女从事运输,无数人畜累毙途中后梁太祖攻打青州王师范时,甚至把征发来堆积攻城土山的民丁、牛驴一起掩埋在土山中刘仁恭在幽燕征发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的男子自备军粮从军,共得二十万人北汉规定十七岁以上的男子皆入兵籍为兵。

南唐曾强令老弱以外的人全部从军吴越钱俶“尽括国中丁民”为兵湖南马希萼调发朗州全部丁壮为乡兵闽国后期发民为兵,力役无节赋役严重,使战乱破坏严重的北方社会经济难以复苏,也大大阻碍了南方经济发展的进程由于地方节度使不受管制,时常背叛中央,所以朝廷纷纷加强禁军军力以压制地方实力派。

为了抵制五代以来的武人干政现象,宋朝采取强干弱枝政策

五代十国形势图十二、宋朝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称帝,建立宋朝。

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重文抑武的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宋太宗即位后统一全国,宋真宗与辽朝缔结澶渊之盟后逐渐步入治世1125年金朝大举南侵,导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

绍兴和议后与金朝以秦岭—淮河为界,1234年联蒙灭金朝,1235年爆发宋蒙战争,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宋朝是中国历史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有人推算,1000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

后世虽认为宋朝“积贫积弱” ,但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过盛唐宋朝时期,儒学复兴,出现程朱理学,科技发展迅速,政治开明,且没有严重的宦官专权和军阀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

1.政治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

这样三司、宰执、枢密使三权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和谏官,这些都是监察机构,负责弹劾等事宜2.经济(1)农业宋朝大兴水利,大面积开荒,又注重农具改进,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新型田地在宋朝出现,例如梯田(在山区出现)、淤田(利用河水冲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边的沙淤地)、架田(在湖上做木排,上面铺泥成地)等。

各种新的农具在宋朝出现,代替牛耕地踏犁,用于插秧的鞅马新工具的出现也让农作物产量大幅成长,一般农田每年可亩收一石,江浙地区一年可达到二至三石北宋时宋真宗从占城引进耐旱、早熟的稻种,分给江淮两浙,就是后来南方的早稻尖米,又叫占城米、黄籼米。

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农业发展迅速,一些北方农作物粟、麦、黍、豆来到南方棉花盛行种植于闽、广地区;茶叶遍及今苏、浙、皖、闽、赣、鄂、渝、湘、川等地;种桑养蚕和麻的地区也在增加南宋时太湖地区稻米产量居全国之首,“苏常熟,天下足”之称。

甘蔗种植遍布苏、浙、闽、广、等省,糖已经成为广泛使用的食品,出现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制糖术的专著:王灼著《糖霜谱》(2)手工业宋朝官窑、民窑遍布全国宋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如日本、高丽、南洋、印度、中西亚等地区。

其中钧瓷以神奇的窑变特色和每年36件的稀有产量而位居宋瓷之冠北宋这些瓷器,不论在产量还是制作技术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当时,烧造瓷器的窑户,遍布全国各地,所造瓷器各具特色宋朝的丝、麻、毛纺织业都非常发达。

西北地方流行毛织业,重庆、四川、山西、广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麻织业非常发达到了南宋时期,广东雷州半岛地区和广西南部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两浙和渝川地区丝织业最发达宋朝政府还在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设立织锦院,也就是官办的丝织作坊,而相关的印染行业也因此发达起来。

宋朝造船技术水平是当时世界之冠宋朝的主要造船厂分布在江西、浙江、湖南、陕西等地区,虔州、吉州、温州、明州都是重要的造船基地太宗时期,全国每年造船达到三千三百余艘到了南宋,由于南方多水加上海上贸易日益发达,造船业发展得更快。

临安府(杭州)、建康府(江宁府,今南京)、平江府(苏州)、扬州、湖州、泉州、广州、潭州、衡州等成为新的造船中心广州制造的大型海舶木兰舟可“浮南海而南,舟如巨石,帆若垂天之云,舵长数仗,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

南宋时代还出现了车船、飞虎战船等新式战舰(3)商业宋朝商业繁盛,通行的货币有铜钱、白银宋太宗时期,每年铸币八十万贯;到神宗熙宁六年,已达六百余万贯由于商品入口,宋朝大量铜钱、白银外流,造成硬通货短缺宋真宗时期,成都十六家富户主持印造一种纸币,代替铁钱在四川使用,是为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宋仁宗后改归官办,并定期限额发行宋徽宗时期,改交子名为钱引,并扩大流通领域南宋于1160年(宋高宗绍兴三十年)改为官办“会子”,会子主要有东南会子(也叫行在会子),湖北会子和两淮会子但是为防止铜钱北流,宋朝政府规定在与金交界处仍然只能使用铁钱。

3.军事宋太祖建国初年,为加强皇权和军事阶层的稳定,决定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将领剥夺权利建隆二年三月,宋太祖削去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禁军职位同年七月,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武官的军权,禁军的领导机构改为殿前司和侍卫司,分别由殿前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和马军都指挥使(三帅)统领。

但是,三帅无发兵之权,宋朝在中央设立枢密院来负责军务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其他任何官员都不得过问而枢密院虽能发兵,却不能直接统军,这就会导致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同时,宋朝经常更换统兵将领,以防止军队中出现个人势力,战争时战区司令皆由文官或太监担任,而且改变战略必须经过皇帝同意,对宋朝战力有负面影响。

宋朝的建国兵力部署“守内虚外”,但在熙宁年后首都驻军减少北宋中期以后对辽、西夏等国的战争,使得军事费用增加,对统兵将帅限制太多“权任轻而法制密”,将不专兵,动相牵掣,“元戎不知其将校之能否,将校不知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以谦让自任。

”和军纪不明使宋军严重缺乏训练,终日“游戏于廛市间,以鬻巧诱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南宋军队的主力为屯驻大兵以及三衙,屯驻大兵战斗力较强,多属私人招募部队,如岳家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说。

这时朝廷控制军队的能力已经弱化,枢密院的权责也逐渐缩小宋朝以前仍是处于冷兵器时代,从宋朝开始火器登上战争舞台,使用霹雳炮、震天雷、引火毬、铁火炮、火箭、火毬、火枪、火炮等火器,逐步进入冷兵器和火器并用时代。

水战装具的发展,舟师仍在江河、濒海地区发展,南宋时还尚有车船投石机方面有车行炮、单梢炮、七梢炮与旋风炮等城防设施发展出城制、弩台、敌楼等设施宋朝实行自愿性的募兵制并且将灾年招募流民、饥民当兵,作为一项传统的国策,有社会福利性质,起到稳定政权作用。

军队分为四种,即禁军、厢军、乡兵、藩兵禁军是中央军,也是宋朝军队的主力;厢军是各州的镇兵,由地方长官控制;乡兵则是按机关抽调的壮丁;藩兵是防守在边境的汉族军队在兵种结构上,步兵为主要兵种,并配有少量骑兵,车兵则逐步消失。

没有北方良好牧地提供足够战马的问题终宋一代始终困扰著宋朝军备(尤其在主要敌国辽、金皆有优势骑兵的情况下特别严重),并成为两宋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北宋形势图

南宋形势图

宋太祖·赵匡胤

宋高宗·赵构十三、元朝元朝( 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由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建立,建都大都元朝共历十一帝,享国九十八年,亡国之君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元朝疆域东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包贝加尔湖,元史称“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

全国划分为由中书省所直辖的京畿地区(即河北、山东、山西及漠南部分地区),由宣政院(初名总制院)所管辖的吐蕃地区,以及十个行中书省,分别为岭北行省、辽阳行省、甘肃行省、陕西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湖广行省、四川行省、云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金朝等政权蒙哥汗去世后,引发了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促使大蒙古国分裂1260年忽必烈登基称帝,建元“中统”,定都开平府(上都)。

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1279年,彻底灭亡南宋流亡政权,结束了自唐末以来长期的分裂局面之后元朝持续对外扩张,进攻日本、缅甸、越南、爪哇等,但均遭失败元朝中期皇位继承紊乱、政变频繁,政治始终未上正轨,而且汉化迟滞,发展不前。

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元末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随后北伐驱逐元廷攻占大都此后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夺政权建立鞑靼,北元灭亡1.政治

(1)主要机构•中央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领六部,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中书省下有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尚书省,主要负责财政事务,不过时置时废枢密院: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

•地方宣政院:掌管佛教僧徒及西藏事务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行省制度:管理地方具体事务(2)行省制度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并为一级政区名称,简称行省,或只称省元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也称都省;因大元幅员辽阔,除腹里地区直隶于中书省、西藏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外,又于诸路重要都会设立十个行中书省,以分管各地区。

在世祖、武宗朝三次短期设立尚书省主管政务期间,行中书省也相应改称行尚书省除河北、山东、山西由中书省吐蕃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元帝国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元代“行中书省”的性质,有一个转变的过程早期是作为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带中书省的职衔,在外行使“省”的职能。

灭南宋之后,行省逐渐转变成了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其首长也不再带中书省的官衔行省下有道、路、府、州、县、基层行政设施(3)法律元朝始终没有颁布完备的法典至元八年(1271年)以前,中原汉地断理狱讼,基本上参用金泰和律定罪,再按一定的折代关系量刑。

至元八年十一月,在建“大元”国号同时,下令禁用泰和律以后曾数次修律,都没有完成判狱量刑,主要根据已断案例,类推解释,比附定刑,与其他封建王朝相比,司法的随意性较显著其他方面的立法行政,也都以诏制、条格(经皇帝亲自裁定或直接由中书省等中央机关颁发给下属部门的各式政令)为依据。

因此,元朝的法制体系,主要是由因时立制、临事制宜而陆续颁发的各种单行法构成的政府下令,凡在朝及地方各衙门均应分别类编先后颁发的各种格例,使官吏有所持循当时“内而省部,外而郡府,抄写条格,至数十册遇事有难决,则检寻旧例,或中所无载,则施行比拟”,条格和断例岁增月积,繁杂重出,互相抵牾。

元政府有时将历年所颁降的某一方面的条例重加“分拣”、“斟酌”,厘定“等第”,形成新的法律文字,作为“通例”公布同时,对国家的政制法程,也几次召集老臣,从以往颁发的政府文书中选出“可著为令者,类集折衷,以示所司”,所成《大元通制》《至正条格》等格律类聚都是具有法典性质的政书(见《通制条格》)。

(4)等级制度在封建制度里,贵族处于最高统治地位,当蒙古人侵占其他国家建立政权后,就出现了包括蒙古贵族在内的多个民族贵族并立的情况,这产生了帝国该由谁统治的问题元朝为维护蒙古贵族的专制统治权,采用“民分四等”的政策,把中国人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

2.经济(1)农业元朝经济大致上以农业为主,其整体生产力虽然不如宋朝,但在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兴修以及棉花广泛种植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发展蒙古可汗进入中原之初,惨酷的屠杀和劫掠,给北方地区的经济带来了很大的毁坏。

蒙古人原来是游牧民族,草原时期以畜牧为主,经济单一,无所谓土地制度蒙金战争时期,曾打算尽杀汉人,把耕地都变为牧场,大臣耶律楚材建议不如保留汉人的农业生产,以提供财政上的收入来源,这个建议受到铁木真的采纳。

窝阔台之后,为了巩固对汉地统治,实行了一些鼓励生产、安抚流亡的措施,农业生产逐渐恢复特别是经济作物棉花的种植不断推广,棉花及棉纺织品在江南一带种植和运销都在南宋基础上有所增加经济作物商品性生产的发展,就使当时基本上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在某些方面渗入了商品货币经济关系。

但是,由于元帝集中控制了大量的手工业工匠,经营日用工艺品的生产,官营手工业特别发达,对民间手工业则有一定的限制(2)商业由于蒙古对商品交换依赖较大,同时受儒家轻商思想较少,故元朝比较提倡商业,使得商品经济十分繁荣,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相当富庶的国家。

而元朝的首都大都,也成为当时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为了适应商品交换,元朝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纸币流通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全以纸币作为流通货币的朝代,然而因滥发纸币也造成通货膨胀商品交流也促进了元代交通业的发展,改善了陆路、漕运,内河与海路交通。

3.军事元代军队包括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等在漠北草原的蒙古人,仍过着兵民合一的游牧生活,战时出军,平时便屯聚牧养在汉地,元朝军士的来源采取从固定的军户中签发的办法蒙哥二年壬子(1252年)大规模籍户时,已明确地区分民户和军户。

进入内地的大多数蒙古人户及被收编的金、宋降军之家,皆以军户著籍;此外还有一些汉族或其他各族人户陆续被新签为军户,一般都由中户充当军户种田,可免税粮四顷,称为“赡军地”蒙古、探马赤军和汉军(金国降军和蒙古政权、元政府在华北签发的军队)军户,都是通过奥鲁进行管理的。

奥鲁的主要职责,一是从军户中起发丁男当军应役,并及时起征亡故军人的“户下弟男”承替军役,弥补军队缺员;二是负责按时为本奥鲁起发的当役军人置备鞍马、器杖、盘费等军需蒙古、探马赤军的奥鲁,隶属于该奥鲁当役军士所在的万户、千户之下,汉军奥鲁由所在地区的管民官兼领。

新附军(南宋降军)未设奥鲁

元朝版图

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

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十四、明朝明朝( 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初期建都应天府,明成祖时期迁都顺天府明朝共历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明朝疆域囊括汉地,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后缩至辽河流域;北达阴山,后撤至明长城;西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峪关;西南到达缅甸和暹罗北境,后折回约今云南境;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还曾收复安南。

元朝末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1364年称吴王,史称西吴1368年初称帝,国号大明,定都于应天府;1420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以应天府为陪都明朝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政治腐败、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顺天府,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了多个政权,史称南明。

清兵入关后,陆续击败弘光皇帝、隆武皇帝、绍武皇帝等诸政权1662年永历皇帝被杀,南明覆灭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奉明正朔的明郑覆灭1.政治(1)内阁制度1380年,朱元璋废丞相,罢中书省,亲理政务,但是力不从心,故设立四辅官来辅佐政事。

但这项制度效能不彰,1382年七月被废十一月,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设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品秩皆为正五品朱棣登基后,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由此成立内阁。

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内阁大学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明仁宗增置谨身殿大学士宣宗时期,由于杨溥、杨士奇、杨荣等三杨入阁,宣宗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票拟”制度。

明初,内阁无实权之后内阁地位逐渐升高,权限逐渐增大,到明世宗时,内阁终跃至六部之上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自此,内阁成了中央最高的决策机构(2)执行机构明朝在中央和南京各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与前代相比,明朝最初在每部增加尚书侍郎各一。

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废丞相之职,六部因此地位得到了提高每部只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原有的各科尚书降为郎中,各部尚书和侍郎的官阶也上升,其中以吏部最为重要,户部人员最多礼部与工部地位较低,而在南京六部除兵部、户部外,其他四部基本没有没有实权,是被排挤出中央的官员的“养老之地”。

(3)五寺机构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和鸿胪寺大理寺与刑部和都察院合为三法司,其职权与今日之最高法院相似首长被称为首长称为大理寺卿,九卿之一,其余四寺卿职权较低太常寺负责祭祀礼乐,隶属于礼部;太仆寺管理马匹,隶属于兵部;光禄寺负责寿宴、进贡等,隶属于礼部;鸿胪寺负责朝会、宾客(外吏朝觐,诸蕃入贡)、吉凶仪礼。

(4)特务机构明朝主要的情报机构包括锦衣卫、东厂和西厂,武宗时期还一度设有内行厂锦衣卫负责侦查国内外情报,直接对皇帝负责,拥有可以逮捕任何人,并进行秘密审讯的权利东厂主要职责就是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

东厂可以直接逮捕、审讯西厂设立于宪宗时期,首领为汪直,1482年后被废,其后又被武宗短暂恢复内厂设于武宗时期,任务是牵制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的权力,防止它们三个机构相互勾结权力的扩展,首领为宦官刘谨刘谨伏诛后,内厂与西厂同时被废,仅留东厂。

2.经济(1)农业明代中后期,农产品呈现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商业化趋势江南广东一大片原来产粮区由于大半甚至八九成都用来生产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而成为粮食进口区,其它一些地方则靠供给粮食成为商品粮食出口区 长江三角洲一带是当时桑、棉经济作物和手工业最发达的地步,但是粮食有些地区不足,各区域之间经常调剂粮食。

但整个区域仍有不足,须由湖北、江西、安徽运入,所谓“半仰食于江、楚、庐、安之栗” 一般粮食作物的种植,主要有稻、麦、粟、粮、黍、菽等多种谷类;某些本来可以自给的区域,由于手工业的发展,非农业人口的剧增,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使本地生产粮食不能满足需求,因而每年需从外地输入大量粮食。

不少土地主缙绅也逐步将资金投向工商业,“富者缩资而趋末” ,以徽商、晋商、闽商、粤商等为名号的商帮亦逐渐形成,并在一定地区和行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人口转为工商业者的数量急增(2)手工业明朝最早开始繁荣的手工业是棉纺织业,早在明初时候的江南,手工业便已经相当发达,并且逐渐形成了一些以手工业为中心的城市。

明朝中后期,随着京城的北迁,中原地带和华北地区,特别是环渤海湾一带,手工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明朝手工业分官营与民营两种,其中官营又分中央管辖和地方管辖两大系统在明朝,进步最快、规模最大的是矿冶、纺织、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生产,而明朝手工业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民营手工业的大规模兴起,并在明朝后期逐步取代了官营而在手工业市场占有主要位置。

(3)商业明代社会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商业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地位的提高明中叶以后,国家对商税的征收,已成为财政收入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来源人数众多的富商巨贾们凭着资本的雄厚,往往开有几个或几十个店铺当时全国各重要城市几乎到处都有徽商的店铺,如运河沿岸的城市临清,徽商占从事工商业人数的90%。

为了使资本充分发挥作用,有些商人把商业资本直接投资于生产中,并雇用了大量的雇工和奴仆从事生产,从而转化为“产业资本”明代商业资本的兴起,对于加强各地区的联系,促进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起着一定的作用。

但是在封建制度下,明代富商巨贾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不同于欧洲城市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为了使自己的生产经营更安全,往往通过打权贵人物的招牌、与官僚资本合伙经营或者捐官买爵等方式,和各级官吏紧密结合。

3.军事卫所制为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卫所驻军,卫有军队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则还归卫所军队来源为世袭的军户,由每户派一人为正丁至卫所当兵,军人在卫所中轮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给军队及将官等所需。

其目标在养兵而不耗国家财力,但宣宗以后渐无法维持,军人生活水平及社会地位日渐低下,逃兵也逐渐增加,军备因此逐渐废驰 在嘉靖年间,应付倭寇之乱时,将领戚继光在浙江地区采用招募民兵加以训练的方式,来取代不堪的卫所兵。

正因为明朝正规军卫所军的不堪用,故这些民兵,成为在明朝后期逐渐担负起维持明朝有效统治的作战部队,而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戚继光的召募以浙江人为主的戚家军、李成梁李如松父子麾下的辽东铁骑及袁崇焕所召募以辽东人为主的关宁铁骑。

明朝版图

明太祖·朱元璋

明思宗·朱由检十五、清朝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历十二帝,统治者为满洲爱新觉罗氏从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总计二百九十六年;从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朝起,享国二百七十六年;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二百六十八年。

清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清朝统治者统一蒙古诸部,将新疆和西藏纳入版图,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乾隆年间,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世界大国的格局最终确定极盛时期的清朝,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西北包括唐努乌梁海,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亚,东到太平洋(包括库页岛),南达南沙群岛。

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爱新觉罗·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爱新觉罗·多尔衮率领清兵入关,至1659年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后来又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完成全国统一。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间,中国的传统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清初人口增殖,土地增垦,物产盈丰,边境无事,小农经济的社会生活繁荣稳定,综合国力远胜于汉唐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中国人民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近代化的探索和改革。

1912年02月12日,北洋大臣袁世凯诱使清宪宗爱新觉罗·溥仪逊位,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1.政治(1)中枢机关•南书房康熙十六年(1677年)设立南书房,起初是为了与翰林院词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而设。

由于南书房“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所以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随时承旨出诏行令,这使南书房“权势日崇” 南书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皇帝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同时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廷,实施高度集权的重要步骤。

•军机处雍正七年(1729年),清军在西北与准噶尔蒙古激战,为及时处理军报雍正皇帝始设军机房,雍正十年改称军机处乾隆皇帝即位后安排数位“总理事务王大臣”进入军机处,故改名总理事务处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服满亲政,总理事务王大臣等自请罢职,恢复军机处名称,自此遂成定制,军机处成为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核心权力机构,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地位更被削弱至几乎可忽略不计,政治权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成为清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

直至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初十清廷宣布成立“责任内阁”,军机处废止•责任内阁宣统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18日),清政府宣布废除军机处,实行内阁制,任命内阁总理大臣和诸大臣组成内阁由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组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内阁。

然而,由于内阁成员中过半数为皇族或满人,时人讥之为“皇族内阁”该内阁在辛亥革命后倒台,由袁世凯组成的新内阁所取代(2)执行机构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为清朝最高执行机关,各部长官称尚书,副长官称侍郎,以前尚书均由满人担任,顺治元年(1644年)规定尚书及侍郎满、汉各一。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都察院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3)法律顺治四年(1647年)《大清律例》编修完成,《大清律》基本上承袭《明律》的内容,后经康熙、雍正两朝屡次增删,并于雍正五年公布但清朝最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清廷对各少数民族地区还有各种特订的法律,如蒙古族有“蒙古律例”,维吾尔族有“回律”,藏族有“番律”等等,以加强对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统治。

光绪三十三年修订法律馆“专以模范列强”为宗旨,制定大清新刑律草案草案分总则、分则两编,主刑、从刑两类;并制定了有关国交、选举、交通、通讯等方面的犯罪条款,确立了缓刑、假释的制度在新刑律颁行前,修订法律馆删修大清律例,以《大清现行刑律》作为过渡,于宣统二年颁行。

2.经济(1)农业清朝采取开垦荒地、移民边区及推广新作物以提高生产量由于国内与国外的贸易提升,经济农业也较发达清初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至十八世纪中叶,清朝的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有一种说法是清朝的经济和人口的增加主要归因于美洲作物番薯,称所谓的“康乾盛世”为“番薯盛世“清朝初期大力推行圈地、投充等恶政,极大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经济;重农抑商,制约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手工业手工业方面改工匠的徭役制为代税役制。

产业以纺织和瓷器业为重,棉织业超越丝织业,瓷器以珐琅画在瓷胎上,江西景德镇为瓷器中心(3)商业清朝商业发达,分成十大商帮其中晋商、徽商支配中国的金融业,闽商、潮商掌握海外贸易清朝曾实施海禁政策,直到占领台湾后,沿海贸易才稍为活络,货币方面采银铜双本位制。

康熙晚期为防止民变,推行禁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工商业的发展3.军事八旗清前期清军主要分为八旗和绿营二种八旗制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女真牛录制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八旗又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

旗设都统(固山额真),由中央八朴诩统衙门掌握,地方督抚无权征调顺治七年(1650年),顺治皇帝对八旗制度进行改革,由自己亲自掌握正黄、镶黄、正白三旗,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改变了以前八旗由不同王公掌握的局面,同时加强上三旗的实力,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有所削弱。

绿营和团练绿营兵,主要是清兵入关后收编的明朝降军和各省改编的队伍,用绿色军旗,故称绿旗兵或绿营兵,兵种有马兵、步兵和水师在各省者,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所统辖清中叶以后,又有汉族地主自募自练的团练乡勇。

后因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由于八旗长期由政府供养,游手好闲,不习武事,逐渐丧失了战斗力,在镇压太平军时屡败,于是各地地主团练武装迅速发展,曾国藩的湘军便应运而生还有李鸿章组织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等,这些地主团练武装后改编为练军与防军。

新军清末新政时,袁世凯在华北组建新建陆军(即北洋军),张之洞在南方组建自强军到清灭亡前夕,其陆军可以号称100万,但大概只有60万战斗人员,其中只有17.5万人是现代化的正规军,并非所有新军均效忠清廷,部分暗中支持革命军。

海军1651年顺治皇帝令沿江沿海各省循明制,各设水师,此为清朝水师之始内河防务以长江为主体,沿岸各设水师洋务运动时期清朝才有新建海军的动作为建立船舰自制能力,1866年清廷在福州马尾成立总理船政事务衙门,以沈葆祯为船政大臣。

同年,李鸿章要求其江南制造局建造炮舰1868年08月,第一艘中国制造的蒸汽军舰,“恬吉”号下水随后的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分别摧毁南洋舰队与北洋舰队,这也标志自强运动的失败

清朝版图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爱新觉罗·溥仪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武昌起义胜利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

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